Sönke Ahrens: AI时代的外部思维与卡片盒笔记法
本文内容基于MindHack播客对《How to Take Smart Notes》作者Sönke Ahrens的访谈,由我结合三大AI模型(GPT-4.1、Gemini Pro、Claude 4)归纳整理。希望对你理解Zettelkasten、外部思维与AI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有实用启发。
文章目录
- 如何用外部思维打造复杂认知:Zettelkasten、Obsidian与AI的深度结合(GPT-4.1版)
- 对话而非存储:在AI时代重塑思考的卡片盒笔记法(Gemini Pro 2.5版)
- 卢曼卡片盒系统与AI时代的外部思维革命(Claude 4 版)
如何用外部思维打造复杂认知:Zettelkasten、Obsidian与AI的深度结合
GPT-4.1版本
一、什么是Zettelkasten系统?外部思维与知识的复杂构建
Zettelkasten(卡片盒)最早由社会学家卢曼提出,是一种通过外部化笔记来发展复杂思想的知识管理方法。其核心理念在于"外部思维":我们不仅在大脑内部思考,更是在和外部环境(纸张、软件、工具)互动中思考。通过系统地将想法写下来、连接、对比和发展,能显著提升思想的复杂性与深度。
- 外部化让我们不断面对遗忘的内容,在对比、碰撞与链接矛盾想法时,激发创新与批判性思维。
- Zettelkasten不同于单纯的信息收集,更强调思想的有机生长与演化。这也是它被称为"第二大脑"的原因,但更贴切的比喻其实是"对话伙伴"——它像另一个智能体,反复挑战和丰富你的思考。
二、Zettelkasten与Commonplace Book的区别
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如富兰克林)都曾建立"Commonplace Book"(常备本),用以收录名言、片段、灵感。Zettelkasten可视为其更复杂、更精细的进化版。
- Commonplace Book注重收藏,Zettelkasten强调主动加工、连接、迭代。
- Zettelkasten系统维护成本高,但能更好地促进写作即思考,鼓励原创、复杂想法的涌现。
- 写作本身被视为思考的行为,而非仅仅是记录。
三、Obsidian、Roam等数字工具的优势与风险
随着数字化工具如Obsidian、Roam的流行,Zettelkasten方法有了新的落地方式。这些工具以双向链接、思维导图和可视化网络著称,极大地提升了笔记间关联的可能性,接近人脑内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
- Obsidian的最大优势是沉浸式的思考体验:多窗口堆叠、快速浏览、多维导航,让你真正"泡"在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 Roam等工具虽然也支持双向链接,但部分用户反馈用起来会有"距离感",不像Obsidian那样自然沉浸。
- 过度自动化关联的风险:如果盲目自动化链接,反而容易淹没于庞杂无序的网络,跳过了主动思考的关键步骤。
任何链接都应是深思熟虑的,理想情况下应该有注释,并用完整的句子阐明关系,方便未来的你理解。
- Zettelkasten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就是在手动链接时被迫思考每个想法间的真实联系,这正是知识深化的关键时刻。
四、如何实践与维护Zettelkasten系统?
结构与方向感对Zettelkasten至关重要。
初学者很容易被Obsidian等开放性工具的复杂性吓退,因此建议:
- 初始结构即"脚手架":可以基于兴趣领域或常用问题设立主线结构,之后随着思考的发展随时调整。这一结构类似于纸质卡片的"空间感"。
- 链接方式:尽量用完整句子说明两条笔记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仅仅罗列关键词。
- 维护习惯:不必强求每日打卡,关键在于遇到好想法时有一套信任且稳定的系统可以收纳,并能随时捡起继续推进。
- ADHD用户、爱好多线程项目的人尤其适用,因为该系统让你从离开的地方快速续上思路。
五、AI工具能取代Zettelkasten吗?AI与人类思维的边界
当前AI(如ChatGPT等)可以极大简化信息检索、梳理、甚至生成初步文本,但它绝非思考的替代品。
- 过度依赖AI,会让人跳过深度思考,只做表面加工。
- 真正的创新、批判性思维,仍需要在外部个人知识空间(如Zettelkasten)中主动建构复杂关系。
- AI能辅助整理、概括和拓展,但批判性思维、context engineering(上下文工程)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 未来,个人知识管理空间的质量,正是人与AI时代其他人的最大区分点。
六、批判性思维与知识外化的重要性
在AI大行其道的今天,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愈加重要。这不仅仅是判断输入信息的对错,更是不断挑战自我认知,丰富和修正知识体系。
- 只有通过外化思考、结构化知识、主动检视与整合矛盾,才能持续成长和避免"AI喂养下的思想懒惰"。
- Zettelkasten正是帮助你进行持续自我挑战、对话和创新的最优工具。
七、数字工具与学习习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 Zettelkasten适合重视思想外化与深度加工的人,不必强求每日例行公事,但要保证系统的可用性与随时可用。
- 不断调整结构和工具,找到最适合自己生活与思维节奏的笔记系统。
- 课程和社区资源(如Obsidian社区)能帮助新手绕过"结构迷失"的坑,尽快步入正轨。
总结与行动建议
- 认真对待笔记,将其视为思维的外部化和自我对话,而非简单存储。
- 选择合适的工具(如Obsidian),根据自身思维发展调整结构。
- 建立"思考–外化–连接–反思–创新"的循环,不断完善个人知识库。
- 警惕AI带来的思维惰性,强化批判性思维与上下文工程能力。
- 关注思维外化对个人成长与创造力的提升,积极拥抱、善用Zettelkasten系统。
参考与推荐
-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 Obsidian官方社区与插件生态
- TechSmartNotes.com
对话而非存储:在AI时代重塑思考的卡片盒笔记法
Gemini Pro 2.5版本
在信息过载和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不被信息的洪流淹没,并保持独立、深刻的思考能力?《如何有效做笔记》的作者Sönke Ahrens在访谈中,为我们揭示了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的现代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笔记技巧,更是一种与思想共舞、构建深度认知体系的强大方法。其核心在于,当您停止将笔记视为静态存储,而开始将其视为动态的对话伙伴时,您的思维便会发生质的转变。
一、核心理念:笔记是对话伙伴,而非信息仓库
传统的笔记方法常常将笔记视为信息的终点——记录下来,存入文件夹,然后遗忘。卡片盒笔记法则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它主张将思想"外化",建立一个能与你持续对话的外部系统。
这个系统有几个关键作用:
- 构建思想的复杂性:通过将零散的想法记录下来并相互连接,你能构建出单凭大脑无法承载的复杂思想结构。
- 对抗遗忘与偏见:系统会不断让你看到早已遗忘的笔记,迫使你面对过去的想法,甚至是一些与当前观点相矛盾的内容。
- 激发创造性矛盾:当你遇到一个新想法时,系统会促使你将其与已有的笔记进行对比。这种新旧思想的碰撞,尤其是相互矛盾之处,恰恰是创新和深度思考发生的最佳时机。
这正是卡片盒笔记法的精髓所在: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个能挑战你既有思维的动态伙伴。将思想外化之后,你会发现反思和改变自己的想法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
二、思考的炼金术:如何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如果说卡片盒笔记法是一个思考系统,那么"连接"就是这个系统的灵魂。然而,在Obsidian、Roam等现代化工具中,自动化的双向链接功能也带来了风险——我们很容易满足于建立大量的链接,却跳过了最关键的思考步骤。
Sönke Ahrens强调,真正有价值的连接源于深思熟虑。他给出了一个黄金准则:任何链接都应该是深思熟虑的,理想情况下应该附有注释。
具体而言,这意味着:
- 用完整的句子解释关系:在建立链接时,不要只是简单地放上一个标签或关键词。尝试用一两句完整的话来清晰地描述这两个笔记之间的具体关系,确保未来的你也能瞬间理解。
- 将链接视为思考的起点:当你试图用语言精确描述两个想法之间的关联时,真正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你感到"纠结",但这正是"好的纠结",它迫使你想得更深、更透彻,甚至发现之前未曾察觉的知识盲点。
这种刻意、手动的连接过程,才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将知识内化为智慧的"炼金术"。
三、驾驭现代工具:在Obsidian中构建你的思考系统
以Obsidian为代表的现代笔记工具为卡片盒笔记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它的优点——极度的开放和灵活——同时也是其最大的风险。一个新手打开Obsidian,很容易在无限的可能性面前感到不知所措而最终放弃。
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系统,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方向感"。
- 你需要成为建筑师:Obsidian提供了地基,但如何搭建上层建筑,完全取决于你。你需要为自己设计一套结构,这套结构并非僵化的文件夹,而是一种能引导你思考的工作流。
- 从"脚手架"开始:对于初学者,直接从零开始构建结构是困难的。可以先采用一个预设的、经过验证的结构模板(如Sönke Ahrens课程中提供的),把它当成"脚手架"。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工作,当你的思考逐渐深入,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调整和优化这个结构。
- 模仿物理世界的触感:一个好的数字结构,能在某种程度上模仿物理卡片盒所带来的"触觉导向"。就像你下意识地知道某个主题的卡片大概在哪个抽屉的哪个位置一样,一个好的数字结构能让你在自己的知识库中游刃有余,而不是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
四、习惯与实践:为谁而设,如何坚持?
卡片盒笔记法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它需要持续的投入和自律。但有趣的是,它不强求刻板的"每日例行公事"。
Sönke Ahrens坦言,他自己也常常因为各种事务而连续多天不打开笔记系统。这套系统的真正强大之处在于,它能让你随时从上次离开的地方继续。无论你中断了一天、一周还是一年,只要打开系统,你就能立刻回到之前的思考脉络中,无缝衔接。
这种灵活性使得它非常适合那些思维跳跃、容易分心的人(例如许多ADHD用户发现它极有帮助)。你不必强迫自己每天必须写点什么,但当你产生一个宝贵的想法时,你知道有一个可靠的系统可以安放它,让它在未来与其他想法产生连接并发挥价值。它的目标不是僵化的习惯,而是建立一个值得信赖的、可以随时回归的思考基地。
五、AI时代的"第三空间":为何卡片盒笔记法比以往更重要
在ChatGPT等AI工具能秒速生成答案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费心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吗?答案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
卡片盒笔记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第三空间"——它介于AI提供的浩瀚、通用的公共信息海洋与我们自己有限、易忘的大脑之间。这是一个由你亲手策划、充满个人经验和深度思考的私密知识花园。
在AI时代,这个"第三空间"的价值体现在:
- 提升AI交互质量:AI的回答质量,直接取决于你提问的水平(即"上下文工程" Context Engineering)。一个维护良好的卡片盒知识库,能让你看问题的视角更独特、更系统,从而提出远超常人的、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引导AI给出更高质量的回答。
- 培养不可替代的批判性思维:AI会犯错,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卡片盒笔记法通过不断地连接、对比和反思,训练的正是最重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停下来,质疑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 产出真正原创的内容:从AI那里复制粘贴的内容是没有灵魂的,因为它缺少了你独特的个人经验和情感温度。而卡片盒笔记法正是帮助你将外部信息与自身经验融合,最终孕育出真正原创、有深度、能打动人心的思想和作品。
结语
归根结底,卡片盒笔记法并非单纯的"如何做笔记",它是一种"如何思考"的方法论。它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外部的"对话伙伴",通过持续的互动、连接和反思,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清晰、更系统、更有创造力。在这个人人都能轻易获取信息的AI时代,如何构建和利用好自己的"第三空间",将是区分平庸与卓越的关键。
卢曼卡片盒系统与AI时代的外部思维
Claude 4 Sonnet版本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发展思维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通过其革命性的卡片盒系统(Zettelkasten),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撰写了近60本书和数百篇文章。《如何做智能笔记》的作者申克·阿伦斯博士(Dr. Sonke Ahrens)深入研究了这一系统,并将其与现代数字工具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外部思维方法论。
卡片盒系统的核心理念
写作即思考本身
卡片盒系统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写作不仅仅是记录思想的方式,而是思考本身的行为。这一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学习和思考模式。当我们将思想外化到纸面或数字系统中时,实际上是在扩展我们的认知能力。
外部思维的力量
传统观念认为思考仅发生在大脑中,但现代研究表明,思维实际上发生在外部环境中。卢曼的卡片盒系统体现了这一"外部思维"理念的实践应用:
- 发展更复杂的思想:思想外化后可以建立更好的复杂性,这是仅凭大脑无法达到的
- 不断面对早已遗忘的事情:系统会提醒你之前的想法,形成批判性对话
- 处理矛盾思想:通过对比已写下的内容,发现并处理相互矛盾的想法
超越传统的摘录本
虽然卡片盒系统与历史上著名的"摘录本"(如富兰克林使用的那种)有相似之处,但它是一个更细致、更复杂的版本:
- 不仅仅是收集信息,而是持续发展想法
- 注重思想之间的连接和对话
- 通过系统性的方法促进创新思维
数字时代的实践:Obsidian与现代工具
工具选择的重要性
在数字化转型中,选择合适的工具至关重要。传统的笔记软件如Notion、Evernote、Google Docs等主要设计用于信息收集和存储,而非互联。相比之下,Obsidian等新一代工具专门为双向链接和思想连接而设计。
Obsidian的独特优势
阿伦斯博士选择Obsidian的原因很有启发性:
- 沉浸式体验:使用Obsidian时更容易沉浸在思考中,工具本身"淡化到背景中"
- 空间导向感:通过多窗口、堆叠笔记等功能,提供类似纸质卡片的空间感
- 灵活性与结构性:既保持开放性,又能通过预设结构快速上手
谨慎对待自动化连接
虽然现代工具提供了强大的自动链接功能,但任何链接都应该是深思熟虑的,理想情况下应该有注释:
- 将链接嵌入到完整的句子中
- 以未来的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两个笔记间的关系
- 建立链接的过程本身就是开始思考的时刻
跨领域思维与抽象能力
寻找合适的抽象层次
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的交汇处。卡片盒系统通过促进跨领域连接来激发创新:
- 避免过度抽象:过于抽象的层次下,所有事物都显得相关
- 寻找恰当的抽象层次:能够将看似无关的信息连接起来
- 重新具体化:从抽象层次回到具体应用
从收集到对话的转变
系统的价值不在于收集信息,而在于停止将笔记当做存储,转而视为对话伙伴。这种心态转变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
- 系统成为挑战你思维的"对话伙伴"
- 外化的思想更容易发现缺陷和矛盾
- 促进思维的持续发展和成熟
AI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AI不能替代的核心价值
在AI工具如ChatGPT广泛应用的今天,卡片盒系统的价值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凸显:
- AI不会替代深度个人思考:AI只能提供外部信息,无法替代个人经验和思考过程
-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面对AI生成的内容,我们更需要批判性思维来评估和整合
- 语境工程能力:拥有完整的思考体系,才能更好地使用AI工具
构建"第三空间"
阿伦斯博士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在快速检索的外部信息(如AI)与个人头脑之间需要建立"第三空间":
- 这个空间用于个人思考的发展和沉淀
- 提供批判性对话的环境
- 确保思想经过个人经验的丰富和发展
AI时代的实用建议
- 保持主动思考:不要让AI替代你的思考过程
- 发展语境工程能力:学会更好地与AI对话和协作
- 建立个人知识系统:通过卡片盒等方法建立独特的思考优势
实践建议与入门指南
系统不适合所有人
诚实地说,卡片盒系统并不适合每个人:
- 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
- 要求对思考和学习有严肃的态度
- 需要建立稳定的使用习惯
成功的关键因素
- 让大脑信任系统:只有持续使用,大脑才会将系统视为可靠的外部知识库
- 从离开的地方继续:系统应该允许你在中断后快速恢复工作
- 质量重于数量:注重笔记的质量和连接,而非数量
建立有效的习惯
- 不必拘泥于日常例行公事:重要的是有想法时能及时记录
- 建立功能性结构:使用功能性文件夹而非主题文件夹
- 持续调整系统:随着思维发展调整系统结构
长期价值与未来展望
终身学习的工具
卢曼的卡片盒陪伴了他30多年的学术生涯,这说明了系统的长期价值:
- 思维外化后,改变思维变得更容易
- 能够处理复杂性,建立一致的理论体系
- 促进持续的知识积累和思想发展
教育的未来方向
阿伦斯博士希望笔记技能能够像写作和数学一样,成为核心教育技能。在AI时代,这种能力将变得更加重要:
- 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
- 提供应对信息过载的方法
-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语
卡片盒系统不仅仅是一种笔记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立个人的外部思维系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外化思维、建立连接、促进对话,我们能够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出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正如阿伦斯博士所说:"认真对待笔记"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晰思维的必要能力。无论是学者、企业家还是终身学习者,掌握这种外部思维的艺术,都将为我们在AI时代的知识工作提供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