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plexity CEO 专访核心摘要

与 TechCrunch 的深度对话:剖析 AI 搜索、商业模式与未来挑战

图例: 事实陈述 | 观点表达
🚀 AI 搜索的未来愿景
  • 范式转移:未来搜索将从以链接为中心的“链接引擎”(Google 模式)彻底转变为以直接回答为核心的“答案引擎”。
  • 重塑用户习惯:目标是构建一个一站式信息入口,覆盖从深度研究到日常查询(如天气、体育)的所有场景,最终让用户不再需要传统的“十个蓝色链接”。
  • 构建新生态系统:通过广告收入分成模式,与内容创作者建立一种全新的、更公平的共生关系,而非简单的内容授权或流量掠夺。
  • 技术成本驱动:CEO预测,AI推理成本将持续指数级下降,这是实现上述宏大愿景、并使其在商业上可行的关键技术和经济推手。
1. “剽窃”定义与 AI 责任
  • Arvin认为,Perplexity 的工作模式是总结并引用来源,类似于学术研究或新闻报道,而非剽窃。
  • 公司模式:不声称对内容拥有所有权,而是聚合、总结网络信息,并始终提供来源链接和脚注。
  • 技术指令:模型被指示进行“总结归纳”而非“原文复制”。但他也承认模型并不完美,有时会因技术限制而直接引用原文片段。
  • 核心观点:他认为“总结指定URL”并非产品的预期用途,公司正努力避免这种滥用,但承认完全阻止“提示词工程”攻击是行业难题。
2. 商业模式:Perplexity vs. 谷歌
  • 用户行为差异:Perplexity 用户的平均查询长度为10-11个词,而谷歌为2-3个词。
  • 动机不同:他认为谷歌的核心业务是基于链接点击的广告,因此其动机是展示尽可能多的链接。而 Perplexity 旨在成为一个“答案引擎”,直接满足用户的好奇心。
  • 产品定位:Perplexity 是为直接、详细的提问而生,而谷歌更多是用于关键词导航和快速事实查询。
3. 产品策略:从“小众”到“全民”
  • 数据驱动:新功能(如财经、体育比分)的开发基于对用户查询日志的分析,以满足真实需求。
  • 初期用户:产品最初在学术界、研究人员等知识型用户中广受欢迎。
  • 最终目标:扩展到覆盖所有人的日常信息需求,包括体育、天气、购物、本地搜索等,成为传统搜索引擎的全面替代品,改变用户的搜索习惯。
4. “内容窃国”争议与出版商合作计划
  • 法律挑战:道琼斯公司(新闻集团旗下)起诉 Perplexity,称其为“内容窃国者 (Content Kleptocracy)”。
  • 自我定位:Arvin 将 AI 公司分为两类:1) 抓取内容训练模型的(如 OpenAI),2) 实时检索并总结作答的。他坚称 Perplexity 属于后者,因此传统的“内容授权”模式不适用。
  • 解决方案:推出了“出版商计划 (Perplexity Publisher Program)”,核心是广告收入分成。
  • 分成模式:若某次查询的答案引用了某出版商的内容,并且该页面产生了广告收入,Perplexity 将与该出版商分享这笔收入。
  • 反驳“流量掠夺”:他认为 Perplexity 并非新闻阅读工具,用户来此是为了“理解新闻”和“获取洞察”,而不是替代访问原始新闻网站。
5. AI 成本、融资与未来变现
  • 高昂成本:巨额融资主要用于支付昂贵的 GPU 和模型推理(Inference)费用。
  • 成本趋势预测:他预测 API 成本将持续快速下降(大约每4-5个月下降一半),这为公司提供了增长空间。
  • 商业化路径:公司目前的策略是优先扩大用户规模,同时探索除订阅费之外的长期可持续变现模式,如广告。
  • 对谷歌广告的挑战:他认为市场并非零和游戏,新平台的出现不一定会立即削减谷歌的广告收入。
6. 收购传闻(快问快答)
  • 明确否认:明确否认了曾收到来自 **谷歌** 和 **OpenAI** 的收购要约。
  • 无可奉告:对是否收到来自微软、Notion、亚马逊、Meta 或马斯克的收购要约,均以“无可奉告 (no comments)”回应。
7. 个人困境:创始人的移民之路
  • 现实问题:作为一家估值超十亿美元公司的CEO,Arvin 本人(来自印度)仍因美国移民系统中的“国别配额 (per-country caps)”限制,在绿卡申请上遇到困难。
  • 发声目的:他希望通过公开讨论,能让更多人关注并推动移民系统的改革。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