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琳教授演讲摘要

核心思想:在充满不确定性的AI时代,秉持 "I don't care" 的态度,耐心地做独特的自己。

话题一:面对网络世界的“替代现实”
Dr. Wei: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AI时代,每个人都倾向于接受和传播自己相信的东西。AI作为“故事制造机”,能够精准地推送你喜欢看的内容,从而创造出无数个远离真相但极具感染力的“替代现实”。

  • 个人经历: 魏教授分享了自己2019年身陷舆论漩涡的经历,当时谣言和绯闻让他成为热搜焦点。他体会到,大众对真相的兴趣远不如对鲜活、有色彩的“替代现实”感兴趣。
  • 科学研究佐证: 2018年《Science》杂志的研究表明,假新闻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都远超真实信息。 真实新闻可能传播一千人就到头了,而假新闻可以轻松传遍全网。
  • 应对策略: 我们应像一个清醒的观众,看待网络上的种种戏剧性事件。不要对群体消费的“替代现实”投入过多情绪价值,因为它们并非真相。你一在乎(care),你就输了。
话题二:反思“上岸”思维与教育焦虑
Dr. Wei:

当前的教育似乎陷入了一个“隧道视野”,所有努力——从胎教、补习到素质教育,最终都指向一个单一目标: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实现所谓的“上岸”。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是导致学生乃至整个家庭焦虑的重要来源。

  • 严峻现状: 中国超过30%的在校青少年可能有抑郁症状或风险,很多大城市甚至出现了“拒绝上学门诊”,且一号难求。
  • 个人实践: 魏教授坦言,他对自己女儿说“你上北大还是普通大学,爸爸真的不在乎”,因为那是她自己的人生。他更关心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拥有学习之外的“独特标签”,如冲浪、篮球等。
  • 教育理念: 与其“推(push)”孩子去竞争,不如“推”他去体验和探索世界。家长应该把成长的责任交还给孩子自己,这样大家都能更快乐。
话题三:AI时代的生存法则:拥抱非线性,成为独特的人
Dr. Wei:

AI正在模拟一个“平均人类”,它整合了人类集体的知识产出,输出的是最大概率的结果。因此,如果你的人生轨迹是线性的、可预测的,你就最容易被AI模仿和替代。

  • 核心观点: 在AI时代,我们更应该摒弃线性的发展阶梯,追求独特和不可预测性。 你独特的知识、技能和兴趣组合,会让AI难以捉摸和复制。
  • AI无法替代的能力: AI或许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好奇心、内在动机和情感需求。我们的教育目标应更多地关注这些人类独有的特质。
  • 科学乐观主义: 科学家普遍具有“科学乐观主义”精神,即相信问题迟早能被解决。 魏教授认为,我们可以将这种心态移植到个人生活中,面对不确定性时,保持积极和坚韧。
问答环节:如何持续保持 "I don't care" 的心态?
听众提问:

听完演讲很有启发,感觉自己可以做到 "I don't care"。但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朋友圈的点赞、老板的评价和朋友间的比较,很难保持这种心态,该怎么办?

Dr. Wei 回答:
  • 认清现实: 要认识到,贩卖焦虑是当前社会的一种商业模式。理解这个“游戏规则”后,你就能像看戏一样看待外界的焦虑灌输。
  • 管理预期: 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与现实的差距。现实难以改变时,我们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预期。
  • 关注可控性: 心理学认为,掌控感是幸福的重要来源。我们要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可控的,专注于前者。
  • "I don't care"的本质: 很多时候这是一种看清事物本质后的释然。当你看清楚太多事情的运作规律后,自然就会对很多事情说出“I don't care”。

结论

魏坤琳教授的核心信息是,面对一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不应该再用过去线性的、集体无意识的阶梯来规划人生。相反,我们应该勇敢地做自己,耐心地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无论是面对网络舆论、教育内卷还是AI的挑战,保持一种“I don't care”的超然心态,专注于内在的成长和独特的价值创造,才是通往心理健康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人生的真相和路径,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定义和坚持。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