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日记:商业与生活的33条法则》

史蒂文·巴特利特(Steven Bartlett)分享了他在创业、投资和播客生涯中总结出的永恒法则,分为四大支柱:自我、故事、哲学和团队。

第一支柱:自我 (THE SELF)

法则 1: 按正确顺序填满你的五个桶

你的职业潜力由五个桶决定:知识、技能、人脉、资源和声誉

核心观点: 这五个桶是相互关联的,并且通常按顺序填充。投资于第一个桶(知识)是回报最高的投资,因为它会自然地溢出并填满其他桶。不要为了短期的金钱(资源)或地位(声誉)而跳过前两个桶,否则你的职业生涯将建立在不稳固的基础上。

“你无法从空桶里倒出任何东西。”

法则 2: 想要精通,就必须承担教学的义务

真正掌握一门知识或技能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教给别人。

核心观点: 教学迫使你以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和阐述复杂的概念(费曼学习法)。公开地、持续地分享你的所学,会给你带来“切身利益”(Skin in the game),利用损失厌恶心理让你保持学习的动力,并最终达到精通。

“任何教室里学到最多的人是老师。” - 詹姆斯·克利尔

法则 3: 你绝不能反对

有效沟通和改变他人想法的关键,不是直接反驳。

核心观点: 当你以“我不同意”或“你错了”开始回应时,对方的大脑会关闭,变得不愿接受新信息。相反,从共同点和协议开始,让对方感觉被倾听和理解,这样你的论点才更有可能被接受。

“健康的冲突是双方共同解决问题;不健康的冲突是双方相互攻击。”

法则 4: 你无法选择你的信念

信念不是通过意志力“选择”的,而是基于我们所接受的证据形成的。

核心观点: 要改变一个信念(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空洞的肯定或争论是无效的。你需要提供令人信服的新证据,尤其是第一手证据。不要攻击旧信念,而是通过积极的新证据激发新信念。

法则 5: 你必须拥抱奇异行为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对新事物和不理解的事物保持开放至关重要。

核心观点: “认知失调”使我们倾向于拒绝和攻击那些挑战我们身份或认知的新技术和新思想。要保持领先,就必须克服这种倾向,主动“倾向于”那些看起来奇怪、愚蠢甚至具有威胁性的新事物,而不是“倾向于”远离它们。

法则 6: 问,而不是说——提问/行为效应

提问比陈述更能有效地影响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核心观点: 问一个关于未来行为的问题(例如,“你会回收垃圾吗?”)比下一个指令(“请回收垃圾”)更能改变行为。这是因为提问会引发一种内在的心理反应和承诺。特别是用“是”或“否”回答的问题,会迫使对方做出选择,从而利用认知失调来促进行为的改变。

法则 7: 永远不要妥协你的自我故事

你的“自我故事”——即你对自己是谁、能做什么的信念——决定了你的坚韧和成就。

核心观点: 这个故事是由你过去的行动和选择(尤其是面对逆境时的选择)写成的。每一次你坚持下去,都在为你的自我故事增添有力的证据。因此,即使在无人观看时,也要做出能增强你自我故事的选择,因为这些选择塑造了你的内在信念和未来的行为。

法则 8: 永远不要对抗坏习惯

对抗坏习惯往往会导致反弹。

核心观点: 习惯由“提示-惯例-奖励”的循环构成。打破坏习惯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压抑它,而是用一个新的、更健康的行为来替代“惯例”环节,同时保留相似的“提示”和“奖励”。例如,将烟换成棒棒糖。

法则 9: 永远优先考虑你的第一基础

你的健康是你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基石。

核心观点: 你的事业、财富、人际关系和所有财产都建立在你的健康之上。如果这个基础崩溃了,其他一切都将随之倒塌。因此,健康必须永远是你的第一优先事项,照顾好自己是对生命最大的感恩。

“那些认为没时间锻炼身体的人,迟早会不得不花时间生病。” - 爱德华·斯坦利

第二支柱:故事 (THE STORY)

法则 10: 无用的荒诞比有用的实用更能定义你

品牌故事的传播力往往来自于那些最不实用、最荒诞的元素。

核心观点: 一个办公室里的巨大滑梯或特斯拉的“放屁模式”比任何实用的功能都更能传达品牌的价值观(年轻、颠覆、创新)。这些“无用的荒诞”创造了强烈的记忆点和传播价值,让人们主动谈论你的品牌。

法则 11: 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成为“壁纸”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叫做“习惯化”的生存机制,会自动忽略重复和熟悉的信息。

核心观点: 为了抓住注意力,你的信息必须新颖、出乎意料、与众不同。重复的口号和陈词滥调(如“点赞订阅”)很快就会变成被大脑忽略的“壁纸”。要创造性地打破常规,才能穿透人们的注意力过滤器。

法则 12: 你必须惹恼一些人

一个试图取悦所有人的品牌,最终将无法真正打动任何人。

核心观点: 成功的营销不是要避免负面情绪,而是要激发强烈的情绪。冷漠是最大的敌人。为了点燃20%核心用户的热爱,你必须准备好惹恼另外80%的人。一个能引发“爱”或“恨”的品牌,远比一个只得到“无所谓”的品牌强大。

法则 13: 首先发射你的“心理登月”

改变人们的感知比改变现实更容易、更便宜、更有效。

核心观点: “心理登月”是指通过微小的、通常是表面的改变,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的感知价值。例如,Uber的实时地图并不能让车来得更快,但它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极大地改善了等待的体验。专注于改善感知,而不是仅仅是现实。

法则 14: 摩擦可以创造价值

与直觉相反,有时让体验变得更不方便反而能增加其感知价值。

核心观点: 增加摩擦是否有效,取决于用户的心理预期。例如,味道不佳的功能性饮料会让人觉得“药效更强”。需要自己动手加一个鸡蛋的蛋糕粉,会让烘焙者感觉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关键在于理解并利用用户的心理,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便利

法则 15: 框架比画面更重要

呈现产品或信息的方式(框架)会极大地影响其被感知的价值(画面)。

核心观点: 苹果商店像艺术馆一样的陈列方式,让iPhone感觉比在普通电器店里更有价值。同样,将塑料座椅称为“素食皮革”也是一种框架。要成功,就必须精心设计你产品和信息的上下文和呈现方式

法则 16: 利用“金发姑娘效应”

当面对三个选项时,人们倾向于避开极端选项,而选择中间的那个。

核心观点: 这是一种强大的“锚定”技巧。通过设置一个低价选项(可能质量不佳)和一个高价选项(过于奢侈),你可以让你真正想卖的中间价位产品显得“恰到好处”且最具价值。这是一种通过对比来引导消费者选择的策略。

法则 17: 让他们尝试,他们就会购买

人们会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产生非理性的高估,这就是“禀赋效应”。

核心观点: 让顾客触摸、使用、试驾你的产品,可以在他们心中建立起一种“心理所有权”。一旦这种感觉产生,他们就会更不愿意放弃这个产品,并且愿意为其支付更高的价格。所以,创造“所有权体验”比强行推销要有效得多

法则 18: 为最初五秒而战

在当今注意力稀缺的世界,任何内容(演讲、视频、广告)的成败都取决于最初的五秒钟。

核心观点: 你必须在这五秒内给出一个引人注目的、清晰的承诺或悬念,让观众有理由继续观看。放弃冗长的介绍,直接切入最吸引人的核心点。

第三支柱:哲学 (THE PHILOSOPHY)

法则 19: 你必须关注小事

巨大的成功来自于对无数微小细节的持续改进,这就是“改善”(Kaizen)哲学。

核心观点: 不要追求一次性的巨大飞跃,而应赋能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寻找并实施1%的改进。这些微小的增益会随着时间复利,最终带来巨大的优势。

法则 20: 现在的小失误,会造成未来的大错过

生活、事业和人际关系就像飞行,即使偏离航向仅一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目的地也会相差千里。

核心观点: 这强调了持续校准的重要性。许多人最终迷失方向,不是因为一次大的错误,而是因为长期忽视了微小的偏差。建立定期的“检查点”(例如每周和伴侣的沟通会),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小失误,确保你始终在正确的航向上。

法则 21: 你必须在失败次数上超越竞争对手

失败是创新的孪生兄弟。要想增加成功率,就必须加倍你的失败率。

核心观点: 创新来自于实验,而实验本质上就是拥抱失败。亚马逊的成功建立在无数失败项目之上。领导者需要创造一种文化,鼓励快速、低成本的实验和失败,并从中学习。

法则 22: 你必须成为一个“A计划”思考者

拥有一个B计划会削弱你实现A计划的决心和动力。

核心观点: 研究表明,仅仅是考虑备用计划,就会降低我们对主要目标的投入和表现。当你破釜沉舟,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唯一的A计划上时,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法则 23: 不要当鸵鸟

我们天生倾向于逃避令人不适的真相和困难的对话,这就是“鸵鸟效应”。

核心观点: 这种逃避行为是商业和人际关系失败的主要原因。你现在逃避的痛苦,未来会以更大的形式回归。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直面不适、尽快接受和处理困难真相的能力

“当你拒绝接受一个不舒服的真相时,你就在选择接受一个不舒服的未来。”

法则 24: 你必须让压力成为你的特权

压力本身并非有害,有害的是你认为它有害的信念。

核心观点: 压力是成长的标志,是你正在做重要事情的信号。学会将压力的生理反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重新解读为身体在为你迎接挑战做准备的积极信号。拥抱压力,而不是逃避它。

法则 25: 负面显化的力量

在项目开始前,主动、系统地设想它为什么会失败,是一种强大的风险规避工具。

核心观点: 这被称为“事前验尸”(Pre-mortem)。它要求团队想象项目已经彻底失败,然后倒推原因。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克服乐观偏见和群体思维,揭示出在常规风险评估中被忽略的潜在问题。问“为什么这个想法会失败?”比问“这个想法为什么会成功?”更有价值。

法则 26: 你的技能毫无价值,但你的背景价值连城

一项技能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它所在的背景(行业、环境)。

核心观点: 同样的营销技能,在一个认为该技能稀缺且能创造巨大价值的行业(如生物科技),其报酬可能是在另一个行业(如快消品)的十倍。要想大幅提升你的价值,考虑将你的技能应用到一个全新的、需求迫切的背景中去

法则 27: 纪律方程式:死亡、时间与纪律

纪律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基石,而纪律的来源可以被量化。

核心观点: 直面死亡的现实会让你珍视有限的时间。而纪律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理解:纪律 = 目标的价值 + 过程的乐趣 - 过程的成本。要想更有纪律,就要提高你对目标的重视程度,想办法让过程变得更有趣,并尽力减少过程中的阻力和痛苦。

第四支柱:团队 (THE TEAM)

法则 28: 问“谁”,而不是“如何”

成功的领导者在面对挑战时,首先想的不是“我该如何做这件事?”,而是“谁是能做这件事的最佳人选?”

核心观点: 你的成功上限不是由你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你招募和赋能的人才决定的。将你的精力从学习所有技能,转移到寻找和信任能做这些事的人

法则 29: 创造一种“邪教”心态

最成功的初创公司在早期都有一种类似“邪教”的文化。

核心观点: 这意味着拥有一群对一个共同使命有着狂热承诺和奉献精神的、志同道合的人。这种文化创造了极强的凝聚力和“我们对抗世界”的动力。虽然这种强度在长期内不可持续,但它是在“从0到1”阶段取得突破的关键。你的前十名员工将决定这种文化的基因。

法则 30: 建立伟大团队的三道标杆

在招聘、提拔和解雇员工时,使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保护你的文化。

核心观点: 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像这个人一样,我们团队的整体标准是会提高、保持不变,还是降低?” 毫不犹豫地提拔“提高者”,并迅速移除“降低者”,因为一个负面员工对文化的破坏力远大于一个优秀员工的建设力。

法则 31: 利用进步的力量

对员工来说,最强大的激励因素是感觉到工作有进展。

核心观点: 领导者的关键任务是创造一种让员工能清晰地看到并感受到“小胜利”的环境。这比任何金钱奖励都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设定清晰的短期目标,移除障碍,并公开庆祝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法则 32: 你必须是一个不一致的领导者

伟大的领导者不会用同一种方式对待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核心观点: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动机、弱点和优势各不相同。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就像一个变色龙,会根据不同团队成员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管理风格,以激发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一致性是平庸的标志,伟大的领导力在于灵活和个性化。

法则 33: 学习永无止境

本书的法则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核心观点: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真正的智慧在于保持好奇心,将终身学习作为一种核心哲学,不断更新和迭代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的旅程永远不会结束。

原文

源链接

附件

中文PDF (22.4M)

下载

中文epub (5.6M)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