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IO说“我回去了解一下”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当科技最高负责人无法即时回应业务诉求,科技就已经在组织内部“输了”。以下是问题的剖析与精益敏捷的破局之道。

🔴 问题/事实 🟢 方案/观点
核心困境:科技与业务的鸿沟
🔴
责任归属双标:业务成功归自己,业务失败怪科技。科技被视为“成本中心”,而非“价值伙伴”。
🔴
信息黑洞:业务方看不见需求的处理过程和瓶颈,导致不信任和误解,认为科技“效率低下”或“故意拖延”。
🔴
数据缺失:科技部门缺乏量化的交付能力数据(如交付周期、吞吐量),在质疑面前只能模糊解释,难以建立信任。
根因分析:为何会这样?
🔴
传统瀑布式思维:开发流程漫长、僵化,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导致最终交付物与业务预期脱节。
🔴
缺乏端到端价值流:业务与科技部门墙林立,目标和考核体系不统一,导致价值链条断裂,瓶颈难以发现。
🔴
语言不通:业务关注商业价值,科技关注技术实现。缺乏共同语言和理解框架,导致沟通障碍和信息不对称。
破局之道:精益敏捷的三大支柱
🟢
建立透明需求看板:将所有需求从提出到交付全过程可视化。统一入口、共同排序、限制在制品(WIP),让价值流动看得见,暴露瓶颈。
🟢
引入P85时效管理:用数据量化交付能力(85%的需求在多长时间内完成),代替模糊解释。建立基线,定期沟通,用数据对齐业务预期。
🟢
构建价值流度量体系:从关注“效率”转向关注“效益”。度量吞吐量、缺陷率,更要度量功能上线后是否真正带来业务价值(如转化率提升)。
落地路径:打破壁垒,协同共赢
🟢
组织协同:建立跨职能的嵌入式产品团队,科技与业务共同对产品成功负责。
🟢
设定共同目标(OKR/KPI):推动双方设定以业务价值为导向的共同目标。需高层或第三方力量推动,打破“功劳独享”心态。
🟢
引入外部专业力量:鉴于内部利益纠葛,引入中立的第三方顾问,有助于客观分析、协调利益、推动变革。
🟢
试点先行:选择代表性业务线小步快跑,用成功案例积累经验、建立信心,逐步推广。
终极愿景:从“我去问一下”到“我们一起看”
🟢
理想状态:CIO能自信地邀请业务方“我们一起看看看板”,清晰展示需求状态和交付预期数据。
🟢
核心转变:科技从被动的“支持部门”转变为主动的“战略伙伴”,与业务聚焦于共同解决问题,而非内部消耗。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