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自 a16z 团队关于技术基础设施现状与未来的深度对话
传统三大支柱,现在迎来第四大支柱:
“Infrastructure never goes away. It just gets layered.” AI 作为新的一层,叠加在现有基础设施之上。
过去,程序员提供所有逻辑(if-then),只向基础设施索取资源(计算、存储)。现在,我们让模型自己“想出答案”,这是计算机科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化。
"From an application standpoint, we've abdicated logic. This is a pretty big deal." - Martin
软件行业过去一直在颠覆其他行业(出租车、销售等),而 AI 浪潮是第一次,软件行业本身正在被彻底颠覆。这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
"Software was always the disruptor...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thing about the AI wave is like software is being disrupted. Like we're being disrupted, right?" - Martin
传统上,Infra 销售被视为最核心的 B2B 业务。但现在,开发者个人的决策权越来越大,针对开发者的营销和销售模式(PLG)越来越像消费者市场。
开发者数量已突破 5000 万,并且随着自然语言成为新的编程语言,这个群体将继续扩大。
在新技术浪潮的早期,很难区分一个公司是应用公司还是基础设施公司。技术本身就是应用。
一个普遍的误解是 AI 各个层面(芯片、云、模型、应用)都容易被商品化,没有护城河。
现在不是零和博弈。Nvidia、云厂商、模型公司、应用公司都在创造巨大价值。认为“没有防御性”的观点在市场扩张阶段是错误的。
“ commoditization ”(商品化)的论调往往被滥用。除非一个公司能垂直整合并取代下一层,否则每一层都会有强大的公司存在并保持利润。
真正的挑战不是写出完美的提示词 (Prompt),而是构建一个系统,能动态地为模型提供最精准、最丰富的上下文 (Context)。
Agent(智能体)今天有效吗? 这是一个激烈的辩论。
如果 Agent 的任务中,每一步的微小错误会不断累积放大(如通用网页浏览),那么它很难成功。但如果存在一个外部的纠错机制(如编程中的编译器或测试),Agent 的表现就会好得多。
"Coding agents are awesome. They're amazing."
因此,编程 Agent 是目前最成功的 Agent 应用之一。
AI 不会取代程序员,而是会成为强大的生产力工具,让更多人能参与到软件创造中,从而催生更多的软件和需求。